披甲执戈的重装骑士未来各国主战坦克趋同的发展方向

更新时间:2023-11-14 来源:四柱液压机

  • 产品详情

  坦克,作为世界各地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装单位,一直都是两军对线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二战之后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升级,坦克其“陆战之王”的地位也慢慢的变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现代主战坦克还能否脱胎换骨,再次成为未来陆地战场上的主宰?今天我们就来带您看看未来主战坦克的五大发展的新趋势,让您见识一下新时代陆战之王将会有哪些新的看家本领!

  早在二战时期,坦克就存在着观察视角狭窄的问题,当时的坦克指挥官为了能得到更优秀的视野,经常需要将身体探出舱盖,在没有一点防护的状态下担任“肉侦”工作。而在后期防空机枪大量装配于坦克后,坦克成员又不得以近乎自杀的方式,顶着敌方的火力探出身子使用机枪。这种非人性化的设计,最终在第一次车臣与伊拉克战争中产生了恶果,进而催生了遥控武器站的崛起。

  遥控武器站(Remote Weapon System),能够说是未来坦克车长的福音,自带双向稳定的武器站不但能为车长提供更为稳定与清晰的观察视野,更能直接杀伤威胁度较高的反坦克兵与低空飞行的战机。目前,俄罗斯T-90与T-14阿玛塔都已装配整合车长周视仪的遥控武器站,而美国M1A2“巷战版”则加装了独立于车长周视仪的防御者M151遥控武器站。在交战过程中,车长不但能协助炮手完成反单兵与防空任务,还能在发现敌坦时及时进行主炮越权操作,让炮手更为迅速的“猎歼”(Hunter-Killer)敌装甲单位。

  在不久的未来,一套标准的坦克遥控武器站系统将整合车长独立全周界热成像仪(CITV)、CCD昼视系统、激光测距仪、车长用整合显示器(CID),机枪、榴弹等车顶武器火控(FCS),车长再也不必透过老旧的潜望镜观察窗进行目标观测,只需在整合显示器前通过摇杆调整武器站视角即可,视角稳定且射击精度高。如今,遥控武器站已在坦克、步兵战车等陆战车辆,以及海军炮艇上大量使用,广受各国军方的好评与青睐。

  自动装弹机与黑叔叔装弹手之间哪个更好?这是未来坦克发展道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相比之下的海军,早在二战时期就将自动装弹机配备在了战舰主炮与高炮上,而坦克火炮弹药普遍口径小、重量轻,便于人工装弹,因此自动装弹未受军方重视。但随着二战后坦克主炮口径不断向130、140、152mm目标发展,这势必导致人工装填速率与安全性的降低。最终使自动装弹机的应用,加入到了各国新型主战坦克的议事日程中。

  自动装弹机(Autoloader)是未来主战坦克摆脱火炮口径束缚的必经之路,在其装弹结构的设计上,大致可分为北约的尾舱式与苏系的吊篮式两种,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韩国K2坦克都采用了尾舱式设计,而俄国T-90、乌克兰T-84、中国99A则是苏系吊篮式装弹机的代表。前者的优点是隔离弹药、保护成员,后者则更注重装弹效率、节省车内空间,但在大幅度提高主炮装弹速率,避免装弹手因人为失误、体能消耗影响坦克作战效能上,二者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在未来,一款标准的自动装弹机,主要由供弹仓、提升机、推弹机和炮弹机等部分所组成,可完整实现弹种的选择、弹体的提升、弹体的入膛,以及射击后的抛弹动作,并将坦克成员降至三人。在与重型遥控武器站配合后,可实现坦克炮塔的无人化,进一步节省车内空间、保护成员的安全,俄国最新一代T-14阿玛塔坦克就率先采用了全自动无人炮塔设计,从而告别了苏系坦克一直以来中弹起火飞炮塔、成员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正如现代海军用宙斯盾、CIWS等主动防御系统代替了巨舰重甲的被动防御时代,这一演变也终将体现在未来主战坦克身上。尤其是在城市的巷战中,单兵肩扛式反坦克武器的普及,使坦克越来越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为应对这一威胁,主动防御系统(APS)的引入将成为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金钟罩铁布衫”。目前,各国坦克主动防御系统大致上可以分为弹道拦截型与电子对抗型两种。

  世界上主流的弹道拦截型主动防御系统种类较多,如装备在梅卡瓦上的“战利品”系统、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的“铁拳”、美国阿尔蒂公司的“铁幕”、雷神公司的“快杀”、德国莱茵冶金公司的ADS都是典型的弹道拦截型主动防御系统,可主动摧毁敌方来袭的导弹、火箭弹等。而俄罗斯T-90装配的“窗帘”电子干扰系统则是电子对抗型主动防御系统的代表,可有效干扰“陶式”、“地狱火”等美式反坦克导弹,降低其目标命中率。

  毫无疑问,在未来主战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都将整合弹道拦截与电子对抗功能,而俄罗斯T-14阿玛塔坦克所装备的“阿富汗人”(Afghanit)就是这样,该系统主要由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光电探测器、计算机控制诸元和干扰弹、拦截弹发射器组成,可形成类似于现代海军宙斯盾系统般的半球型防御网。根据来袭威胁种类的不同,系统会实施不相同的电子对抗战术,如发射扰雷达系统的箔条干扰弹、破坏导弹制导系统的电磁干扰弹、干扰光学/激光瞄准系统的气溶胶烟雾弹等,并结合遥控武器站的防空机枪与硬杀伤拦截弹摧毁周围的导弹或低速飞行弹头。

  悬挂系统是坦克行走装置的灵魂,好的悬挂不但能满足坦克在复杂地形的通过性,还能保证其行进间射击的精准度。自二战以来,坦克的悬挂系统先后经历了弹簧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扭杆悬挂的发展阶段,但都缺乏灵活调节悬挂刚性、车身姿态的能力,属被动悬挂。而在未来,被动悬挂也终将被更为先进的主动悬挂所替代,较有代表性有瑞典S型、日本10式、韩国K2坦克上的液气悬挂,这使它们拥有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变形”能力。

  从构造上来看,液气悬挂类似于早期的弹簧悬挂,只是以油液来调节悬挂压力,惰性气体代替弹簧组件,最早应用于飞机起落架与重型卡车上。相比传统弹簧介质,液气组件拥有更好的非线性弹性,可为坦克负重轮提供可观的跳动行程与阻尼强度,大幅度的提高其机动能力。以美军在阿伯丁试验场在M60坦克上进行的对比试验为例,装有液气悬挂的M60 坦克平均速度可达38.62 千米/小时,使用传统扭杆悬挂的M60成绩仅为14.48千米/小时,效果提升显著。此外,液气悬挂还可通过调节油液高度来改变车身姿态,控制车体的俯、仰、侧偏动作与底盘离地高度,强化其在山地、高原与丘陵地区的作战与生存能力。

  在未来的战场上,液气悬挂将充分应用在水陆两栖坦克上,帮助其实现水上模式中履带与负重轮的收起动作,降低水阻的同时保护其行走部分的安全,并进一步改善其抢滩登陆后的越野性能,以及火炮作战时的俯仰角度。在这方面,中国用于代替63式两栖坦克的ZBD-05两栖步兵战车就是这里面的典范,水上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0千米/小时,而注重机动性的15式轻坦同样也采用了液气悬挂,成功达到了70千米/小时的最高行驶速度。

  除了悬挂系统的调校,动力系统的表现也与坦克机动性直接挂钩。坦克传统动力系统包括了汽油机、柴油机以及燃气轮机。二战时期的坦克以汽油机为主,德国虎式、豹式,美国的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都采用了汽油机作为动力。直到冷战时期,各国坦克才纷纷换用燃油效率更加高、且更为安全的柴油机,而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与苏联T-80则更为激进,率先采用了战机上才会配备的燃气涡轮装置。但在未来,这些动力系统无疑都将被更为先进的混电驱动(HED)取代。

  其实混电驱动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BAE与美国通用公司就开展过FCS计划,联合研发了未来陆战车辆(MGV),并推出了搭载混电系统的火力支援车NLOS-C在内的全新车族。该车动力系统由400马力的柴油机、300kW的发电机与锂电池构成,峰值输出功率可达560马力,公路时速90千米/小时、越野时速56千米/小时。在普通工况下,柴油机动力直接供给电动机驱动车辆,在滑行时电动机又扮演发电机角色回收动能。在纯电状态下,NLOS-C可以32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走4千米,而当柴油机与电机并联时,该车又能表现出传统履带车一倍以上的加速性,油耗却只有前者的一半。

  目前,混电驱动已被大范围的应用在民用车辆中,丰田、本田更是让将混电汽车降低到了亲民的价格。虽然相比之下的坦克工业,在混电技术的应用上显得有些滞后。但在未来坦克的设计中,类似NLOS-C这样的动力系统终将得到普及,进而引发坦克在加速性、节油性、静谧性、IR辐射隐身性上跨时代的飞跃,随着锂电池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以上这些优势也将慢慢的变明显。

  除了上述五大发展的新趋势外,未来主战坦克也在隐身性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这方面,曾经参与FCS计划的英国BAE公司就与波兰OBRUM联合研发过PL-01隐形坦克,并在2013年国际国防工业展览会上惊艳了全场。对军方而言,未来坦克的这一系列变革可能会带来一段很长的阵痛期,新技术的引入导致的维护成本增加、设备可靠性差等问题也在所难免。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技术在未来战场上巨大的应用潜力,可以说谁先应用了这些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陆战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