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发布白酒塑化剂含量“健康标准”未公布“超标”产品

2024-03-05 半岛足球俱乐部官网首页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产品中两项塑化剂指标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对饮酒者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CFP 图

  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结果显示白酒产品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对饮酒者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DEHP和 DBP被大范围的使用在塑料制品的加工生产中,是目前常用的增塑剂(俗称塑化剂)。原卫生部已经将其列入第六批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中,但尚缺其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直接证据。卫计委表示,对现有数据来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白酒产品的DEHP和DBP 含量低于本次风险评估结果。但卫计委并未公开“绝大多数”之外的白酒产品有哪些。

  卫计委强调,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仅从保护健康角度得出,不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塑化剂不仅藏于白酒中,摄入渠道多,专业的人建议,应该调整战略,减少生产有毒的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用低毒的柠檬酸脂类塑化剂进行替代。同时,加强监管,确保信息公开,对违规者实行严格问责。

  2012年,50度酒鬼酒样品被检出DBP最高值为1.04mg/kg,超出国家标准。随后白酒塑化剂事件持续发酵,多家白酒公司的产品被检出含有塑化剂,引发公众担忧。

  为此,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的协调下,原卫生部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塑化剂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综合分析后认为,白酒产品中DEHP 和DBP的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对饮酒者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在正常饮食习惯下,只要白酒产品中DEHP和DBP含量低于本次风险评估结果,膳食中的DEHP和DBP正常情况下不会对饮酒者造成健康损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称,可接受水平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塑化剂白酒里面的含量属于微量,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公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有慢性毒性,动物实验证明它有生殖毒性,致癌性在学术界有一些争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认为。

  塑化剂属于外增塑剂,易于从塑料制品中溶出,进入环境,对食品造成污染。目前,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DEHP和DBP已成为一种都会存在的环境污染物。

  鉴于塑化剂在环境中都会存在,白酒中塑化剂既可以来自环境污染,也可来自包装材料迁移污染。另外,其他生产环节中各种各样的管道的塑料密封垫中的DEHP和DBP迁移也是白酒中存在塑化剂的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卫计委公布的风险评估提示,该风险评估结果是从保护健康角度得出的,未考虑别的相关因素,不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仅用作排查违法添加行为。

  为何缺乏食品安全标准?雷晓凌告诉澎湃记者,塑化剂是在近年被发现的,对某一新事物安全指标的确定需要通过一系列毒理实验的确定,在毒理实验完成之后还要经由通过有关部门认证,这样的一个过程所需时间比较久。为了设立一个预防性的过渡阶段,有关部门就要进行风险评估,制订排查标准做控制。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张蕴晖根据1994年至2003年间国内文献资料,估算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人塑化剂DBP的摄入状况,总摄入量为0.0148mg/kg/d,已超过欧洲食品安全机构推荐的DBP的最大耐受量。

  这说明,即使一个成年人并没有每天喝2斤酒,他仍然会有塑化剂超标的风险。因为除了白酒,食用油、袋装食品和培育作物的土壤,甚至空气,都有机会让人摄入塑化剂,而这个数量极有可能会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

  “中国就是塑化剂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你没有很好的方法躲避,到处都是,不仅仅是白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应该调整战略,减少生产有毒的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用低毒的柠檬酸脂类塑化剂进行替代。

  雷晓凌发现,近年来,随着监管的深入和标准的提高,食品安全环境与以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一些公司开始使用非塑料的容器做包装,如有机玻璃、不锈钢制品等,但对塑化剂的监管必须从严,信息公开、进行公众监督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剂良方,如果哪一家公司生产的食品被检出危害公众食品安全,有关部门应该严格问责,依照法律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情节严重的,应限制其进入食品生产领域。